本文作者:sm字母圈

字母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施-受虐”关系?

笙念 0 秒前 ( 2024-06-24 11:16:39 ) 0 抢沙发

“肉体承载了肮脏的灵魂。”

在前不久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爱情斯德哥尔摩”(相关推文:为什么会有人主动迎向痛苦,甚至以此为乐?丨关于“爱情斯德哥尔摩”)。 那么今天,我们继上次的话题,聊一聊该心理的成因及如何解决,为什么“人质”会爱上“劫犯”。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施-受虐”关系?

1.受虐者通过交出自己逃避了责任

受虐者为了逃避责任,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从根本上来说,许多受虐者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为自己承担责任。

 

他们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也因此焦虑于是否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

所以有的受虐者会向施虐者交出自我。 一旦如此,自己就可以从责任所带来的恐惧和未知中解脱出来。2. 施虐者利用受虐者来逃避无能为力感施虐者与受虐者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交出了自己的“独立性”。 施虐者对于施虐的追求也正是来自于对于自身的无能为力。 以为觉得自己软弱无用,才迫切地希望通过折磨与统治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和力量感。3. 受虐者和施虐者都在这段关系中逃避了独立在受虐者与施虐者的依赖共生关系当中,双方都将自己的自我与另一个人的自我融为一体,逃避独立时的孤独。 一方面,受虐者在放弃独立自主的同时,将自己融入另一个人的自我中。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成为了对方的一部分,施虐者们得以分享对方的力量。 这种力量,能够帮助帮助他们对抗独自一人的孤独。另一方面,施虐者通过掠夺他人的自我,来形成抵御孤独的方式。 不过,通过施虐获得的安全感和满足更像是一种虚妄的假象。 它只能暂时地遮掩人们对于自我的焦虑和恐惧。 为什么受虐者很难逃离这样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受虐者们可能在长期的控制和掠夺下,在经济和社交上完全依赖于施虐者。 或者是担心结束一段关系后,可能会给自己的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影响。 更直接的担心,也有可能是害怕在尝试离开施虐者时,受到真实的暴力威胁或者伤害。同时,这样的关系,让他们感到安全。 这可能和受虐者们生长的模式和经历有关。 关系中的持续表现出受虐倾向的人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会”讨厌自己。 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也不值得被爱。 因此在长大成人后,人们也会选择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去。 这样的“熟悉感”即使是痛苦的,但却是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果然我不配被爱”。为了寻求这种能够带来安全感和熟悉感的痛苦,受虐者们可能会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糟糕的伴侣。 也有可能在潜意识中的影响下将一段亲密关系变得糟糕。 这种“痛苦倾向”也映射着他们一直没有实现过的愿望——一段充满伤害的关系,在重重考验后变得有爱。 这是一个受过伤的孩子,都有过的心愿:希望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变得爱护自己。甚至,受虐者们会认为施虐者们偶尔对自己流露出的善意是一种“爱”,而只有自己能看见这份“爱”。 他们也会希望这份“爱意”能够延续,而不是直接将关系终止。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人们会觉得自己一定是“幸运”的那一个,相信对方会从“伤害性的”变成“充满爱意”的。  怎样改变这种施受虐关系?1.对于伴侣之前提到,施虐和受虐关系中,双方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向对方索取。 但是真正的爱意味着“对于对方的肯定,关注对方的需要,通过分享和付出帮助对方实现真正的自我”。要做到这一点,人们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放弃自己奴役或者被奴役的需求。 这需要人们在沟通中了解和倾听对方的需要,而不是依靠“猜测”来臆断。 同时,尊重需求不等于纵容。 如果发现对方使用受虐/施虐的方法来逃避痛苦,也需要有勇气指出,并力所能及的提供支持。2. 对于自己受虐-施虐都来自于人的自私。 而真正的爱的关系,是建立于“自爱”之上的。 如尼采所说,只有人们能够爱自己,才能够去爱他人。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爱”即“自私”。 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自爱”是能够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下,去做自己;并且能够自我支持自己的发展。 而“自私”则正是因为人们做不到“自爱”,没有办法自我支持;才不断的向外界索取资源来填补自身的需求。自爱,并不来自于别人的给予,而是依靠自发的努力。 这需要人们尊重自己的独立性,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并承担起责任。如果现在还感到太难的话,可以从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项开始,试着为自己承担责任。 在这样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有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也并不可怕。最后希望你能记住,你永远值得更好的爱,值得让自己更有力量的爱。以上。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0 秒前 ( 2024-06-24 11:16:39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m字母圈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